991SG三国私服,三国群英传私服,三国SF发布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演义回顾 >

锺会、虞翻、等历史杰出人才的评定

时间:2012-08-23 00:34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锺会从小受到很好的母教,母亲教他读书,教他做人,教他积小以致高大,使自己修养成君子。所以锺会从小就恭谦节俭,亲自做家务事。

  锺会从小受到很好的母教,母亲教他读书,教他做人,教他积小以致高大,使自己修养成君子。所以锺会从小就恭谦节俭,亲自做家务事。长大后在朝廷做官,前后赐钱以数百万计,全都拿出来赠送公家,自己一无所取。因此在裴松之所引的关于他母亲的《传》中,有上面那两句评价钟会的话。人们要是都能做到见得思义,临财必让,那我们的社会风气就一定会大不一样了。

  这是裴松之评价诸葛亮时说的话。据<魏略)记载,诸葛亮曾与石广元、徐元直、孟公威三人一起在荆州游学,有一天,孟公威想回故乡中原去,诸葛亮劝他说:中国饶士大夫,邀游何必故乡邪!,裴松之就魏略)的这段记载发表议论,认为把诸葛亮的这句话看作他为孟公威设想则可,如果以为也体现了诸葛亮的心志,那就不恰当了。为什么这样说呢?于是裴松之引用了老子说过的上面那几句话,并认为诸葛亮就是这样一位既能知人,又能自知的贤达者,他的才能就连中原的司马懿、陈琳也不能与之相相比。知人难,自知更难。然而尽管不能人人都成为贤达者,也应该尽量朝着知人知己的方向努力修养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自处和与人相处。有些人既无知人之智,也乏自知之明,却以贤达者自居,可悲亦可叹矣!

  西晋永兴年间(公元304—306年),镇南将军刘弘到隆中(今湖北襄阳县西)参观诸葛亮故宅,并命同行的太傅李兴撰文祭奠诸葛亮。于是李兴在祭文中歌颂诸葛亮的聪明才智和治蜀之功,并写下了上面那两句话,以说明诸葛亮虽死,但他不论在为人还是为政方面,都给后人留下丁好的榜样,从而使他名垂千古。殁,就是死亡。格,在这里是榜样、风范的意思。肉体之长生不可求。言行之风范可永存。凡人只要勤于自修而努力为社会、为人类做贡献,即使死了,也会为后人所敬仰和怀念。这是一种自然结果,不是可以强求得来的。

  这是秦宓评价任安时说的话。任安,字定祖,东汉末年广汉(今四川射洪)人。他究极图籍,游览京师,学行俱有名于时。但他却隐居不仕,凡举孝廉、茂才,或公俯征辟,他都称病而不就。后来益州牧刘焉特意向朝廷推荐任安,说他味精道度,厉节高邈,是孱之元宝,宜处弼疑之辅。但因东汉末期朝政腐败混乱,任安终未能得到朝廷的聘雨。毫安七年(公元202年),任安以79岁的高龄病死。后来,到三国时期。蜀丞相请葛亮向秦宓问起任安有什么长处。秦宓便说了上面那两句话。记人之善则能取人之长以益己,忘人之过则可与人无隙而容人。

  这是孟达写给刘封的劝降信中的一句话。孟达原在刘璋手下供职,刘备夺取益州后又追随刘备,后因得罪了关羽,又与刘备的养子刘封不和,加七刘备对他也不太放心,所以就投降了曹魏。刘封本是罗侯寇氏之子,长沙刘氏的外甥,刘备在荆州时,因为没有继嗣,就收纳他做了养子。刘备占据益州后,刘封为副军中郎将,后迁为副军将军。孟达投降曹魏后。就写信给刘封,竭力劝他投降曹魏。信中说刘封与刘备不过是道路之人,亲非骨肉而据权势,义非君臣而处上位,征则有偏任之威,居则有副军之号,远近所闻也,但是刘备现在已立刘禅为太子,恩移爱易,再加上谗间其间,刘封的处境就危险了,历史上祸乱之作,未曾不由废立之间,因此告诫刘封认清自己的处境和地位,以避免灾祸降临,并且说了上面那两句话。夙,是早的意思。达,在这里是通晓、明白的意思。夙达,就是早明白,也就是有先见之明的意思。智贵免祸,固然是在宣扬明哲保身的消极思想,但只有预先知祸才可设法免祸,如果知祸不是为求自免,而是积极以求消除祸患,那就真正可贵了。明尚夙达,也就是能正确地分析判断事物发展的趋势,以便采取正确的对策,这倒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努力学习去做的。

  虞翻,字仲翔,会稽余姚(今浙江余姚人),少好学,犹精于《易》。追随孙策,为富春县长,后叉在孙扳手下任骑都尉,对孙氏兄弟多所规谏。据说他步年时即异常聪慧,有高气。他十二岁那年。有一位客人来看望他的哥哥,因他还小,没有理会他,客人走后,他写了个条子,追上去交给客人。客人一看,只见条子上写着:仆闻虎魄不取腐芥,磁石不受曲针,过而不存,不亦宜乎!于是客人大奇,虞翻也从此知名。魄,古人指依附于形体而显现的精神,有别于可以离开形体的魂,在这里可作精神讲。芥,指小草。磁石不受曲针,这种说法并不科学,但在这里是有所指而发。还是孩童的虞翻,即知道借用这两句话,把自己比作虎,比作磁石,而把那位客人比作腐芥,比作曲针,以羞辱客人,诚使人觉得可异、可爱,也颇可笑。但作为一个正直的人,确实应具有如虎那样不苟取,如磁石那洋不苟受的精神。

  吴太元二年(公元252年),孙权死,子孙亮立,诸葛恪为太傅辅政。当年12月。诸葛恪即率兵四万。在东兴堤(在今安徽巢县之巢湖东边)打败了魏军七万多人的进攻,于是诸葛格声威倍增,并因此而产生了轻敌之心。第二年春天,诸葛格又力排众人的劝阻,率20万大军攻魏,结果遭到惨败。后来被武卫将军孙峻乘机设计杀死,并悬头于市,示众多日。当诸葛恪兵败回军的时候,他的朋友丹阳太守聂友知道他将败。写信给太常腾胤,信中就说了上面那几句话。强盛,是指人居高位有权势。赢弱,本指身体瘦弱无力,这里比喻人失势。人情,指人的感情、情态。万端,在这里是形形色色、各种各样的意思。人在台上时,呼之百应,真有拔山填河之势:一旦失势,人皆避之唯恐不及,甚至落井下石,以讨好新主子。聂友的话,即道出了这种世态人情。知此种世态人情之可悲可恶,即可避免自己再作此种情态。

  王思和梁习同在曹操手下做西曹令史(太尉的属官)。一次,王思向曹操汇报情况,引起曹操的不满意,便下令主管司法者查办。要对他加重辟(判死刑)。当执法人员去抓捕王思的时候,王思因事外出了,于是梁习便代他前往受审。粱习被抓走之后,王思才回来。于是他又急忙前去陈述己罪,说明是自己应受死刑。曹操知道这事后,甚为感慨地说:没想到我的军中还有两位义士!于是赦免了他俩的罪,后来又同时提拔他俩做了刺史。裴松之就这件事发表议论,认为梁习与王思亲非骨肉。义非刎颈,没有必要、也没有理由代王思以受不测之祸,所以梁习的做法不能称作义,并且说了上面那两句话。关于粱习代王思受刑的是非,我们姑且不论,裴松之认为君子不为苟存,也不为苟亡,则是不错的。凡人必须为正义事业献出生命的时候,就应该毫不犹豫,视死如归,而不应苟且求生。但没有必要死的时候,就应当为正义事业珍惜自己的生命,而不可轻生苟亡。

  董卓之乱,引起朝野上下的不满和愤怒。公元192年,司徒王允、司隶校尉黄琬、中郎将吕布密谋诛董卓。这年4月,董卓被杀,王允掌握政权。但王允刚愎自用。不讲策略,把朝政搞得很糟。这年6月,董卓的部将李催、郭汜便乘机煽动部属反叛,要为董卓报仇,率兵十万攻打长安。吕布率兵抵御,被打败,情况十分危急。吕布劝王允离开长安。王允说:安定国家,是我的最高愿望。如果不能做到。我将奉身以死。朝廷幼主(指汉献帝)还依靠我保护呢。接着便说了上面那两句话。李催、郭汜的军队很快攻进了长安城。王允被杀。为了国家的利益。敢作敢当,不临难苟免,不畏杀身之祸,可谓古烈士之高风,也值得后人取法!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