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有一则童谣是预言荆州时局的。此谣始于建安初年,云:八九年间始欲衰,至卜_三年无孑遗。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八九年问始欲衰,至十三年无孑遗的童谣史籍也有记载)而实际情况是:建安八年。刘表前妻亡故,不久又接二连三地死了几个得力大将,到建安十三年,差不多已是文武零落。当年八月,刘表也病死了。对荆卅l局势作出如此准确的预测,看似神奇,实亦合理。在群雄纷争的汉代末年,刘表却例外地对霸业没有什么欲望,他只想坐据荆州,知足常乐。甚至对刘备这样的泥中蟠龙也没有太多的戒备之心,病重时,他甚至请刘备来托孤。与刘璋一样,刘表也是一个忠厚人。忠厚人注定了在政治上不可能有所作为。所以这则童谣应该是预言家根据刘表的个性以及当时的形势作出的较为合理的推测。至于到头天命有所归,泥中蟠龙向天飞则比较模糊。其本意有可能指刘备。在当时,刘备虽没有什么资本,但其潜力连曹操都十分看好,称刘备为泥中蟠龙完全可行。即使本意不确指某人,到时候谁应了天命,谁就是蟠龙,怎么解都通。这也表现了童谣主题鲜明,细节模糊的特点。 顺便提到《三国演义》中的图谶。图谶和童谣本质相同,都是以神秘的形式来表达预言的谶。只不过前者借助图画,后者通过文字和声音。刘备伐吴前,听说成都青城山西有一隐者,姓李名意。有三百余岁,能知人生死吉凶,便将他请来,询问此次行动休咎如何。李意先是不说,经刘备再三求问,方索纸笔画兵马器械四十余张,画毕便一一扯碎。又画一大人仰卧于地上,旁边一人掘土埋之,上写一大白字。画完便稽首而去。这图画是什么意思呢?联系彝陵之战的结果我们知道,这分别预言蜀军连营四十皆被烧毁和刘备驾崩白帝城。如此准确的预言,给刘备之败蒙上了一层神秘的宿命色彩。 童谣、图谶之类,尽管神秘,但都出于人为而不是什么天意,占代不少学者对此有清醒的认识。明杨慎《丹铅杂录》卷二从文字学的角度对此进行过辨正,他说:古文自变隶,其法已错乱,后转为楷字愈讹,殆不可考。如石有口为吴,无口为大。吴字本从口从矢,非从天也。后世谬从楷法言之。予尝谓吴元济之乱,童谣有小儿天上口之谶;又如董卓为千里草、十口;王恭为黄头小人,皆今世俗宁,非占文也。史谓童谣乃荧惑星为小儿造谣,审如此,荧惑亦不识古文乎?苏易简云:神不能神随时之态。可见,天意之说实在很虚妄。 但童谣能在中国古代社会长盛不衰,也自有其吸引人的地方,那就是它应验的准确性有时达到了惊人的地步。像前述关于刘表的一则童谣就预测到了具体的年份,可算是一份预言杰作。对此,人们实在难以理解,就愈加觉得神秘了。清纪昀曾谈到亲历的两件事,虽不是讲的童谣,但其原理是相似的。一件事是戊子年春天,纪昀为别人题《蕃骑射猎图》道:白草粘天野兽肥,弯弧爱尔马如飞。何当快饮黄羊血,一上天山雪打围。这一年八月,纪昀竟被发配到西域。另一件事是董文恪曾给纪昀画了一幅《秋林觅句图》,纪昀到乌鲁木齐城西的一片深林散步,其景与《秋林觅句图》竞毫无二致。纪昀由此感叹:事皆前定,岂不信然。(《阅微草堂笔记》卷一)这应该说是巧合。巧合是最省力讨好的,只要有一两件事应验了,就能激起人们的无比惊讶,进而虔诚相信。童谣同样如此,其应验与制作者的准确判断有关,也与破译时的附会有关,还与事态发展的巧合和偶然有关。正是这多种因素的杂合使得童谣神秘莫测,使得人们以为它代表了天意。但我们应该明白。所有的图谶和纬候,莫不是应时出现的东西;它们自己虽处处说是老古董,其实尽是些时髦的货色,好比一笼馒头,现蒸热卖的。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