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是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人,出身于世代官僚地主家庭,高祖父司马钧是汉征西将军,曾祖父司马量做过豫章太守,祖父司马是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相当于郡守)。司马懿有相当政治军事才能,是一个很有谋略的人物。司马氏代魏,就是他给打下的基础。 208年(建安十三年),曹操任丞相,司马懿任丞相府文学掾,东曹属,不久转为丞相主簿。曹操被封为魏王以后,218年,司马懿转为魏王太子中庶子。辅助曹丕,“每与大谋,辄有奇策”,很受曹丕信任;后来又转为曹操的军司马。协助曹操搞军事。曹操早期的屯田,主要是民屯;司马懿建议实行“且耕且守”的军屯,被曹操采纳,“务农积谷,国用丰赡”。219年,关羽围攻襄、樊, “威震华夏”,曹操想把都城由许昌迁往河北,以避关羽军锋。司马懿指出这样做不利,并建议曹操利用孙权、刘备“外亲内疏”的矛盾,唆使孙权袭击关羽后方,以解樊城之围。曹操去世后,朝野危惧,而司马懿主持丧事,有条不紊,使“内外肃然”。这些情况表明,在曹操时期,司马懿已经崭露头角。 曹操死后,曹丕继之为丞相、魏王,司马懿为丞相府长史,后又为督军御史中丞。曹丕称帝后,司马懿的地位逐渐提高,迁侍中、尚书右仆射,官至抚军将军、录尚书事,参与了曹魏最高统治集团大政方针的决定和执行。他有时留守洛阳,有时出镇许昌。曹丕率师南征孙吴,他“内镇百姓,外供军资”,起了不小作用。 在镇压孟达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司马懿的智慧和才能。 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曹魏进驻汉中后,策反曹魏新城太守孟达归蜀,这时器重孟达的魏文帝曹丕已死,原来与孟达“亲善”的魏国权官尚书令桓阶、征南大将军夏侯尚,也先后死去,孟达在朝中的靠山失去,“心不自安”。于是,在诸葛亮写信劝他归蜀时。他回信给诸葛亮,表示愿意归蜀。还派人给诸葛亮送去“纶帽”一顶、“玉块一块”,“以示微意”。这件事被魏国魏兴太守申仪得知,向魏明帝曹叡告密。 当司马懿受命镇压孟达后,他唯恐孟达迅速举兵,便写信给孟达,先稳住孟达,并挑拨他同蜀汉的关系,说他降魏后蜀国人“莫不切齿”,诸葛亮想破灭他,“惟苦无路”。孟达得书后,有些犹豫不决。司马懿暗中发兵进讨。司马懿手下将领以为孟达与吴、蜀有联系,涉及与两国关系,应该观望一下形势再行动。司马懿回答说:“盂达是个不讲信义的人,现在正是他举棋未定之时,应当乘机突然解决之。”于是倍道兼行,先发制人。 不久,孟达得到了申仪已将他密告的消息。他一方面准备城防,一方面派人送信给诸葛亮,请求发兵接应。在给诸葛亮的信中,盂达错误地估计了形势,认为:司马懿的驻地宛城,离魏都洛阳有八百里,离新城有一千二百里,司马懿得知他“举事”,一定要上表洛阳天子,得到准许,才能发兵,这样司马懿军队要一个月才能到达新城郡。等司马懿发兵来到时,“则吾城已固”,军事部署也安排妥当,就不足为忧了。他还认为新城地势险要,司马懿不能亲自来征讨。如果其他诸将来,“吾无患矣”。孟达不知道“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又何况孟达的叛魏,正是在司马懿所辖的荆州地域,而且事关重大,势态紧急,哪能等皇帝命令下来后才动手呢? 果然,司马懿的军队,省去了“表奏”时间,并且一日行两日之路,仅用八天的时间就到达新城郡。孟达据守上庸城,一方面向汉中的诸葛亮告急说:“我举事才八天,司马懿的兵马就到达城下,何其如此神速!”另一方面又向东吴求援。诸葛亮只好派一队人马去新城救援,东吴也派军队来救。司马懿派兵阻击,蜀军前进不得,吴军也被挡住。 司马懿亲自领兵攻打上庸城,经过十六天的激战,孟达部将开门出降,司马懿将孟达杀死,诸葛亮见大势已去,只好调回援兵。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