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SG三国私服,三国群英传私服,三国SF发布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历史演义回顾 >

如果历史书籍把曹操或曹丕当做主角...

时间:2012-09-05 11:00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是被当作道德和正义的化身来写的,而曹操则被视为暴政、奸诈的代表。人们心中的刘备,仁义布于四海,贤达之士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平民百姓愿意拥戴他、追随他。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三国演义》中,刘备集团是被当作道德和正义的化身来写的,而曹操则被视为暴政、奸诈的代表。人们心中的刘备,仁义布于四海,贤达之士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平民百姓愿意拥戴他、追随他。在徐洲,老百姓哭着请他掌管州事:刘使君若不领此郡。我等皆不能安生矣!.在新野,小孩子们唱着新野牧,刘皇叔,自到此,民丰足的儿歌;在樊城,曹操大军逼近的时候,诸葛亮建议速弃樊城,取襄阳暂歇。刘备不忍弃百姓而去,于是遍告百姓:今曹兵将至,孤城不可久守,百姓愿随者,便同过江。两县之民,齐声大呼道:我等虽死,亦愿随使君!…套用一句流行的话,刘备代表了广大人民的利益。而曹操,他的豪迈、他的算计、他的风雅,在《三国演义》中独具魅力,正如小说所引《邺中歌》所咏叹的那样,文章有神霸有气,岂能苟尔化为群?但是,小说一旦写到他和刘备集团的矛盾对立时,对曹操的态度就不再是欣赏,而是以贬抑为主。尽管在我们今天看来,刘备的仁义也只是实现王霸之志的手段,从本质上讲与曹操并无多大区别,但在老百姓看来,刘备就是好人,曹操就是坏人。《老子》云:天道无亲,常与善人。但历史的事实却是好人败给了坏人,奸诈和暴政战胜了道德和正义。小说将这一切无可奈何地归为天意:纷纷世事无穷尽,天数茫茫不可逃;鼎足三分已成梦,后人凭吊空牢骚。天命,如同一张无形的网,笼罩着世界,谁也无法挣脱。道德和正义无法改变天命,这是《三国演义》所表现的第二个历史悲剧。

  认可天命,《三国演义》就有了一层荒诞色彩。曹操之所以留下了千载骂名,是因为他的儿子曹丕篡了汉,做了皇帝的曹丕又把乃翁谥为武皇帝。按说,曹丕的罪过还大些,更应该被骂,但是不,小说赋予了曹丕以天子之命

  丕初生时,有云气一片,其色青紫,圆如车盖,覆于其室,终日不散。有望气者,密谓操日:此天子之气也。令嗣贵不可言!

  小说在此陷入了一个无法解脱的悖论:既然曹不牛而为天子,又何必骂他老子国贼?这循环的天道不早就安排好了么?要骂只能骂天道了。但天道是骂不得的,只能骂曹操。曹操是无辜的,骂一个无辜的人,真真有些仗势(天道)欺人了。

  对于刘姓,小说同样认可他们的皇室血统。汉献帝再软弱无能,也是天命所在的天子,谁要动他的位子,那就是叛逆,就是国贼。还有那个后丰刘禅,整日溺于酒色,不理朝政,宠信宦官黄皓,而对姜维等有识之士不予重用。当年先主刘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谆谆告诫,相父诸葛亮亲贤臣,远小人的切切叮咛,全成了他的耳边风。本来就已元气大伤的蜀汉愈加人心涣散,国力衰微。终于有一天,魏军兵临城下,刘后主面缚舆榇,出北门十里而降,先辈们筚路蓝缕的丰功伟绩倾刻问烟消云散。亡国之痛,对于一个具有正常情感的人来说,该是怎样的惨烈和凄凉!可做了魏国安乐公的刘阿斗呢?他仿佛老僧人定·般无忧无虑。在一次由司马昭举办的宴会上,奏的足魏乐,跳的是魏舞,蜀汉的降官见了不免伤心,独有后主看得津津有昧。司马昭又让蜀人奏蜀乐,蜀汉降官尽皆堕泪,唯有后主嬉笑自若。酒过半酣,司马昭问后主:颇思蜀乎?后主答道:此间乐,不思蜀。过了一会儿,找了个机会悄悄跟后主说:陛下如何答应不思蜀也?倘彼再问,可泣而答曰:先人坟墓,远在蜀地,乃心西悲,无日不思。晋公必放陛下门蜀矣。后主牢牢记住了。酒将微醉时,司马昭又问:颇思蜀乎?后主就把,教他的话答了一遍,却哭不出眼泪来,只好闭着眼睛。司马昭故意问:何乃似郁正语耶?后主睁开眼睛吃惊地说:诚如尊命。司马昭及众人哄堂大笑。人们常说,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可他的这位宝贝儿子却不会哭。能哭的人也许泪珠儿有假,可不会哭的人也许真的无情。晋王戎的儿子夭折了,他伤心欲绝。朋友劝他: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戎说: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刘禅不是圣人,只能列于最下者之列。连司马昭都感叹:人之无情,乃至于此了,虽使诸葛孔明在,亦不能辅之久全,何况姜维乎!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