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苗秽害田,随风烈火,芝艾俱焚,安能白别乎?(卷八《二公孙陶四张传》裴《注》引《魏略))如果禾苗中多杂草而危害农田,随风放火焚烧掉,禾苗和杂草就会一起被烧掉,怎么能加以区别呢?这是魏朝廷给辽东吏民所下公文中的话。意思是说辽东吏民中虽有唆使其主子公孙渊与孙吴交通,阿顺邪谋,胁从奸惑。陷君于恶者,但十室之邑,犹有忠信。大有忠于国家(指魏)的人在。因此不可不加区别。 秽。指田中多草。烈,在这里是烧的意思。芝。古人视为瑞草,在此代禾苗。艾,即蒿艾。在此代杂草。白别,就是区别的意思。区别苗秽,划分良莠,是一切为政者所当谨慎从事的。否则芝艾不分,而随风烈火。就会殃及好人。太上师臣,其次友臣。(卷九《诸夏侯曹传》裴《注》引《魏书》最好是以臣为师,其次是以臣为友。 汉献帝建安21年(公元216年)。曹操被封为魏王。当时许多领兵之将。都受有魏的官号,既是汉天子之将。又同时是魏王之臣。当时有一名被曹操十分爱重的将领,叫夏侯惇,却只是汉官,而未得魏的封号,于是他上疏曹操,说明自己的心愿。表明自己不应当受不臣之礼,即要求同时也做魏王的臣。曹操答复他的请求时,便说了上面那两句话,表明他要对夏侯惇以师友相待。并说:做臣的,都是以德为贵的人,区区之魏,怎么值得让您屈尊做臣呢? 但夏侯惇一再请求,曹操终于同意了,拜他散了前将军。曹操说这样的话,不过是为了笼络臣下。但如果为政者确能虚心纳下,以其属下为师、为友,定可少犯错误,多得成功。爱之,则引而方之于子;憎之,则推之欲危其身。(卷十一《袁张凉国田王邴管传>裴《注>引《原别传))爱他的时候。就拉他来比作自己的儿子;恨他的时候,就推开他而想危害他的生命。 东汉末年,孔融做北海国(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潍坊市南)的国相。有一天,他要杀一个他平时所爱的人,许多人为此人求情。均被拒绝。当时邴原也是孔融的属吏。却一言不发。孔融问他:别人都为此人求情,为什么只有您不说话?邴原回答说:您平时待此人不薄,常说到年终就要向朝廷荐举他。这样看来,属吏们受您的恩惠没有能超过此人的了,而您现在却又要杀他!接着便说了上面那两句话,又引用孔子的话说:一爱之欲其生,恶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喜欢他就想让他活着,憎恶他就想让他死去。想让他活着。又想让他死去,这多么令人迷惑不解呀。)我对您的行为,也同样迷惑不解。于是孔融大笑说:我不过是开个玩笑罢了。方之于子,就是比作儿子。方。在这里是比的意思。以个人的感情好恶,决定对人的生杀予夺,自古就是为政者之大忌。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