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称帝后,原来繁重的赋役状况也未减轻。顾雍、陆逊等都认为太重,建议减轻些。孙权不同意。并辩解说:“如果单守江东。现在的兵力是够了,赋役应该放宽些。不过坐守江东,未免陋小。所以仍须预先调兵,以便临时应用。百姓劳苦,我不是不知道,但事出不得已。” 在孙权的暴政面前,人们被迫举行起义。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孙权只是下令各郡县修城廓,起谯楼,挖堑以备“盗贼”,还是不肯减轻人民的负担。直到他病得要死才下了一道“省徭役。减征赋,除民所患苦”的命令。也许负担的必要了。 孙权晚年,东吴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更加表面化。孙权先立长子孙登为太子。孙登早死,又立孙和为太子,封孙和弟孙霸为鲁王。孙权宠爱孙霸,孙霸想夺取太子地位。孙权怕酿成大乱,只好废掉太子孙和,并命令孙霸自杀,另立少子孙亮为太子。 252年(嘉平四年),孙权病死。孙亮即位时才十岁,由孙权安排好的大将军诸葛恪和侍中孙峻(宗室)辅政。 诸葛恪是陆逊死后东吴的主要将领。领兵驻扎在战略要地荆州,抵御曹魏。他掌握朝政之后,撤掉监视文武官吏的校事官,免去百姓积欠政府的债务,除去关津的杂税。开始时,东吴人对他的印象很好。但是他并没有把主要精力放在整顿内政上。和蜀汉的姜维差不多,诸葛恪目空一切,雄心勃勃,不切实际地想一举灭掉曹魏。在他执政的第二年(253),就动员了二十万军队,几乎是倾巢而出。大举进攻曹魏。 当时,朝中大臣都不赞成兴师远征,诸葛恪不接受劝阻,还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申述北伐的理由。别人不敢面争。唯有卫将军滕胤争谏说:“如今正当劳役之后,兴师出征,民疲力屈,敌人又有准备,如果攻城不克,野略无获,这不仅丧前劳,而且要招后责。不如按甲息兵,待机而动。何况出兵是个大事,应该大家齐心才好。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