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妨比较一下有关死诸葛治活司马的两则传说。一则是死诸葛走生仲达。这件事有一些事实根据。据东晋习凿齿《汉晋春秋》,诸葛亮死后,蜀军退兵,司马懿引兵追来,姜维指挥蜀军突然反旗呜鼓,作出向魏军进攻的样子。司马懿大吃一惊,以为中计,甚至怀疑诸葛亮根本就没有死,赶忙退军。蜀军得以安全撤退。司马懿后来知道了,自我解嘲说:吾能料生,不能料死也。当地百姓为此事编了句谚语,叫做死诸葛走生仲达。这件事后来就流传开了。唐开元间僧人大觉《四分律行事钞批》卷二十六记载了有关这件事的一个版本,说诸葛亮善于谋划,魏军都怕他,因而不敢进攻。诸葛亮临终前要手下在其死后,把一袋土放在他脚下,用镜子照他的脸。说完便死了。蜀军按他的吩咐安排好一切,当夜便撤兵归蜀。魏国那边有个会占卜的,算到诸葛亮踏土照镜,以为他没死,故一直不敢发兵。直到一个月后,魏军才得到确切的消息,前来察看时,唯见死人,军兵尽散。晚唐景霄《四分律行事钞简正记》卷十六还说,那个卜者就是司马懿。这一事件被写入《三国群英传》,但版本又不同了:司马懿听人回报蜀兵已退,跌足曰:孔明真死矣!了速追之!遂引兵奋力追赶。忽然山后一声炮响,喊声大震,只见蜀兵俱回旗返鼓,树影中飘出中军大旗,上书一行大字:汉丞相武乡侯诸葛亮。司马懿大惊失色,定睛看时,只见中军数十员上将,拥出一辆四轮车来,车上端坐着纶巾羽扇、鹤氅皂绦的诸葛孔明。司马懿大惊:孔明尚在,吾轻人重地,堕其计矣!魏军魂飞魄散,弃甲丢盔,抛戈撇戟,各逃性命。司马懿奔走五十余里,停下来时还手摸头日:我有头否?而事实上呢,诸葛亮已经死了,车上的孔明乃是木人。 另一则是司马懿盗墓丧命。这个故事在民问流传很广,大概是在死诸葛走生仲达的基础上生发开来的。说的是司马懿一心想获得诸葛亮的天书。就在他死后去盗墓。手下挖开坟墓上的土层,司马懿怕中诸葛亮的机关,就叫人用木棒撞开墓门,结果什么事也没发生。他自己又站得远远的,令手下打开棺材,仍然什么事也没有。他走近一看,天书果然在里面。他拿起天书,高兴得手舞足蹈。天书上有一层黄粉,司马懿以为足灰尘落在上面,就拍了拍。这一拍黄粉飘了他一脸一身,还吸进去不少。他也顾不得这许多了,赶忙打开书看,不料,第一页无字,他又翻开第二页、第三页……司马懿看书有个习惯,喜欢用指头沾着唾沫翻书页。等他翻到最后一页,大叫一声不好,就倒在地上,口吐白沫而死。两个儿子捡起地上的书一看,只见最后一页写着:书上有药粉,毒死司马懿,这才知道中了诸葛亮的计。 《三国群英传》收录死诸葛走生仲达而不用司马懿盗墓丧命,有可能因为后者晚于《三国群英传》。但即便这一传说在《三国群英传》之前就存在了,罗贯中也不会采用的,它与史实的差距太大了。历史小说可以不拘泥于史实,但也不能夸张得太离谱。诸葛亮木像吓跑司马懿,虽是在民间传说的基础上的虚构,但虚构得比较得体,比较有分寸。药粉毒死司马懿,显然更精彩,更能传达人们对诸葛亮神算的崇拜和对司马懿的不满,但它只能存在于柴堆三国中。所谓文各有体,得体为佳的道理同样适用于《三国群英传》和柴堆二困。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