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SG三国私服,三国群英传私服,三国SF发布网

诸葛亮:三国时代的方士身份

时间:2012-08-21 12:12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征。这是指历史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被突出甚至夸大,次要方面被简化甚至舍弃。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批类似于戏剧脸谱的艺术典型:忠义勇武的关羽、宽厚仁爱的刘备、奸霸雄豪的曹操、儒雅多智的诸葛亮、忠厚老实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

  一般认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具有类型化的特征。这是指历史人物性格的主要方面被突出甚至夸大,次要方面被简化甚至舍弃。于是我们看到了一批类似于戏剧脸谱的艺术典型:忠义勇武的关羽、宽厚仁爱的刘备、奸霸雄豪的曹操、儒雅多智的诸葛亮、忠厚老实的鲁肃……在理解这些人物类型化性格特征的同时,人们的视界又往往容易被这些类型所遮蔽。例如刘备内心对称王称帝的渴望其实特别强烈,只不过他城府很深,平日不轻易表露罢了;曹操也有平凡的一面,他的遗嘱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性情的流露;鲁肃极具政治眼光,其识见并不在诸葛亮之下,等等。

  说到诸葛亮,他的形象特征如果仅以一两个词来概括同样会遮蔽其复杂性。从身份来看,诸葛亮首先是士。中国古代的士阶层没有政治权势,也没有物质财富,但他们有着富足的精神财富——他们是文化传统的继承者和实践者。作为文化传统的承担者,士人首先必须在人格修养上以道自任。孔子说: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孟子说:天下有道,以道殉身;天下无道,以身殉道。士的这种强烈的使命感使他们具有以社会的精神领袖自居的豪迈气概。作为文化传统的实践者,因为士不掌握实际的政治权力,所以他们必须借助君王的权势来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在参与现实政治的过程中,士人的心态是很微妙的。一方面守道之士决不能为依附于政治权势而抛弃理想,于是他们以为帝乇师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另一方面,对于赏识士、把士作为师友看待的帝王,他们愿意为之尽心尽力,这就是所谓士为知己者死。

  诸葛亮身上典型地反映了士人的这种心态。他有远大抱负,也有真才实学,但在明主尚未出现之前。他宁愿躬耕于山村,做一个不折不扣的隐士。淡泊以明志,宁静而致远是他追求的人生境界,风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士伏处于一方兮,非主不依。乐躬耕于陇亩兮,吾爱吾庐;聊寄傲于琴书兮,以待天时是他的心灵剖白。后来,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终于出山了。诸葛亮出山,既因为他觉得刘备是仁德之君,深得民心,更因为刘备对他的尊重和诚意。他叮嘱弟弟诸葛均:吾受刘皇叔三顾之恩,不容不出。汝叮躬耕于此,勿得荒芜田亩,待我功成之日,即当归隐。话虽这么说,但刘备一如既往,数十年如一日地对他以师礼相待,与他有着鱼水深情,他又怎好仍思归隐呢?正如小说引诗所叹:身未升腾思退步,功成应忆去时言。只因先主丁宁后,星落秋风五丈原。

  《出师表》亦云: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虑,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有人见他太过辛劳,劝他不必亲理细事,以免劳神伤体,诸葛亮流着泪沉痛地回答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我尽心也。渚葛亮为蜀汉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士为知己者死的具体体现。

  诸葛亮又不是一般的士,他更是一个名十。诸葛亮给人印象最深的装扮是羽扇纶巾,这是魏晋时期流行的一种典型的名士派头。诸葛亮不仅平日这等装束,就是在前线指挥战斗,他依然是羽扇纶巾。这种装扮竞引导了消费时尚,西蜀的老百姓纷纷模仿,戴起纶巾,名诸葛巾或诸葛武侯服。诸葛亮的名士风度在《三国演义》的空城计这一回得到了极好的展示。话说街亭失守后,诸葛亮立即安排大军撤退,并亲自带领五千人马到两城县搬运粮草。忽报司马懿引大军十五万杀奔西城,而此时诸葛亮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五千人马已有一半运粮草而去,城中仅剩二千五百兵力。怎么办?诸葛亮传令:偃旗息鼓,大开城门,每一门用二十军士,扮作百姓,洒扫街道;而他自己披鹤氅,戴纶巾,引二小童携琴一张,于城上楼前,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魏兵来到城下,见此情形,皆不敢进。司马懿因诸葛亮平生谨慎,不曾冒险,疑有伏兵,立即传令退兵,诸葛亮得以化险为夷。紧要关头,镇定自若,如此雅量,不愧为大名士。

  诸葛亮的另一身份是方士。方士不属于士的范围,而是巫的一类。在人类的信仰历程巾,最初人、鬼、神是混杂的,也就是鬼神J-了人共处于同一个世界。后来出现了,分化,有了阳世与阴间之分。人生存于阳世,亡灵生存于阴问。东汉王充《论衡》就提到议代长安是人间的首府,人死了以后就归泰山府管辖。再后来又出现了天堂之说,天堂是各方神灵居住的地方。人、鬼、神虽然不在一处了,但人往往有事情需要求助鬼神,需要与鬼神交流,怎么办呢?于是一些充当鬼神代言人,经常在人与鬼神之间出差的人物出现了。这类人物,中原称巫觋,南方称灵子,北方称萨满。按照《国语·楚语》中的说法,最先只有其智能上下比义,其圣能光远宣朗,其明能光照之,其聪能彻听之的聪明圣智之人才能与神交流,这种人在男日觋,在女日巫。后来乱了套,谁都可以做巫觋。

  再后来是颛顼让混乱的局面恢复了正常。这个说法虽然带有神话色彩,但可以见得早期巫觋的地位是很高的。殷商时期的王以及各级官吏本身即出自巫,卜辞里王日频繁出现就是一条明证。战国秦汉以降,巫觋的地位下降了,他们渐渐脱离了官僚阶层,成为一门专职,活动的舞台也转向了民间。但其下降的只是官方地位,在民间,他们依然具有很强的感召力。他们的专业即巫术。狭义的巫术指通鬼神,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请神(鬼)附体。

  巫觋通过运气或者服用一些麻醉使自己处于出神状态,这时他的声音就全变了,完全以被召请的鬼神的口气说话。比方说巫觋为某家庭召请祖先之灵,当巫觋达到出神状态时,就被认为是死者的灵魂附在巫觋身上了。巫觋会以死者的身份与亲属交谈,告诉他们自己在阴问的生活情况,询问家里亲友的现状,以及希望家人提供些什么样的生活用品,等等。其神态语气往往与死者生前十分相似,常常弄得在场的亲友无限伤感。亲友们藉此知道了死者在那边过得怎样,缺不缺钱花,少不少衣穿,他们会尽量给予满足。《三国演义》也写到过请神附体。第一百十六回,魏国钟会、邓艾大起兵马进攻蜀汉,姜维上书请求抵抗。后主没主张,便问宦官黄皓。黄皓说:此乃姜维欲立功名,故上此表。陛下宽心,勿生疑虑。臣闻城中有一师婆,供奉一神,能知吉凶,可召来问之。后主从其言,于后殿陈设香花纸烛,享祭礼物,令黄皓用小车请入宫中,坐于龙床之上。后主焚香视毕,师婆忽然披发跣足,就殿上跳跃数十遍,盘旋于案上。黄皓向后主解释说:此神人降矣。后主尽退侍臣,再拜祝之,师婆大叫道:吾乃西川土神也。陛下欣乐太平,何为求问他事?数年之后,魏国疆土亦归陛下矣。陛下切勿忧虑。言讫,昏倒于地,半晌方苏。这段描述大体反映了民间请神附体活动的过程。需要顺便指出的是,《三国演义》中的这位师婆逢迎后主,尽说漂亮话,以致后主不听姜维之言,每日只在宫中饮宴欢乐,误了大事,实在令人讨厌。《三国演义》贬师婆而崇方士,对待巫术活动的态度看来是对人不对事。

  另一种途径俗称走阴差,即巫觋的灵魂离开肉体到鬼神那儿走一趟。《中华全国风俗志》记载南京此俗云:走阴差,俗云人必有阴差来引,而阴差非阳差领入不可……人家有久病不愈者,每延请若辈,赴阴查察之,或睡于床,或坠于地,佯为死去,勿令动摇,一小时而后醒,谓之还阳,睡时胡言乱语,代鬼神说话。广义的巫术则包括占卜、堪舆、相命、求雨、驱疫、招魂等等,我们这里所讨论的巫术文化也主要是广义上的。而我们称诸葛亮是方士,也正因为在《三国演义》中,他看相占卜、呼风唤雨、装神弄鬼,无所不能,无所不精,这些正是方士的看家本领。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