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舒城)人,出身于官僚家庭。他从小就精通音乐,奏乐稍有错误,就能发现。并有所表示。 人们称赞说:“曲有误,周郎顾。”他同孙策是很要好的朋友,义同兄弟。孙策南下时,他领兵迎接,帮助孙策打败刘繇。孙策以周瑜为建威中郎将,因他年轻貌美,吴中都称他为周郎。后来孙策以周瑜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在攻刘勋、陷皖城时,得乔公两女,孙策自纳大乔,周瑜纳小乔。孙策死后,周瑜领兵赴丧。主动留吴辅佐孙权,这在稳定武将方面起了不小作用。 在张昭和周瑜的共同支持下,孙权团结了文臣武将,使那些徘徊观望以及想另找新主的人,大多稳定下来。 孙权不仅注意团结旧部,还注意多方“招延俊秀,聘求名士”。不管是江东本地的或是北方来的十大夫,只要愿意合作,一律欢迎,加以重用。鲁肃就是在这时由周瑜推荐,来辅佐孙权的。 鲁肃,字子敬,临淮东城(今安徽定远东南)人,少有大志。 他家是个大地主,但在汉末天下大乱时,他并不注意治理家事。而“大散财货,摽卖田地”,赈济穷人,很得乡里人欢心。周瑜为居巢(今安徽桐城南)长时,带领几百人到鲁肃家拜访,求他接济军粮。 鲁肃家有两囷米,各三千斛(石),他随便指一囷送给周瑜。周瑜很高兴,同鲁肃结成好朋友。这便是“指困相赠” 的故事。袁术任鲁肃为东城长。鲁肃见袁术“无纲纪”,成不了事业,便携带老弱,率领百多个青年到居巢投奔周瑜。鲁肃经周瑜介绍之后,深得孙权的器重。有一次,孙权单独留下鲁肃,同他合榻对饮,问他:“当今汉室倾危,天下大乱,我继承父兄的余业,想建立齐桓、晋文那样的功业,你有什么高见?”鲁肃回答说: “据我所料,汉室不能复兴,曹操不能一下子被除掉。为将军打算,只有先巩固江东,以观天下之变;乘曹操在北方忙于军务的时机,进兵剿除黄祖,讨伐刘表,将长江一线据为己有;然后称帝王,图取天下,建立汉高祖那样的功业。” 短短的几句话,却道出了一个长远规划,宏伟蓝图。这是鲁肃为孙权设计的统一全国的战略和策略: (一)先巩固江东根据地,发展壮大势力,根据形势的变化,相机进攻;(二)然后夺取荆州,占据益州,把江南的半壁江山,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三)最后图取天下,北伐曹操,实现统一全国大业。 鲁肃的这个对策与诸葛亮的“隆中对策”有异曲同工之妙。 孙权对鲁肃的见解很是佩服。 年长的张昭,论资排辈思想很严重,诋毁鲁肃“年少粗疏”、“谦下不足”。可是孙权却越来越看重鲁肃。 202年(建安七年),曹操因打败袁绍,势力强盛。写信给孙权,要他送子弟去作人质。孙权召集僚属商议对策。张昭、秦松等人犹豫不决。周瑜则反对送人质,他说:“现在将军继承父兄的资业,兼有六郡之众,兵精粮多,将士用命,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不思乱,怎么能送人质呢?一送人质,就要听命于曹操,受制于人,最多不过是个封侯的待遇,享有十几个仆从,几辆车,几匹马,这哪能与南面称孤相比呢?不要急于派遣,慢慢观察一下形势再说。”周瑜的这番话,深得孙权的赞许。孙权决定不送人质;母亲吴夫人要孙权把周瑜当成亲兄长。 208年春,孙权大将甘宁(字兴霸,原在刘表手下,后归孙权)献策说:“荆州是水陆交通要道,是西部要地。刘表无远谋,儿子还不如他,不能继承基业。将军应早日图取荆州,不可落后于曹操。要图取刘表,应该先取黄祖。黄祖昏庸,钱谷缺乏,左右贪纵,吏士心怨,军器舟船不修,军队毫无纪律。将军出征,定能战胜他。黄祖一破,便可下荆州,再向巴蜀发展。”张昭反对说: “如今吴下并不稳定,如果出兵远征,将要导致内乱。”甘宁见张昭不图进取,很激愤地说:“国家将萧何那样的重任托付给你,你居守内部反而担忧乱子,这怎么能效法前人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