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梁是益州文士,“以儒学节操称”,诸葛亮先辟其为功曹,后来从议郎升为谏议大夫。谯周出身经学世家,是益州着名学者,“研精六经,尤善书札”,诸葛亮领益州牧后,以其为劝学从事,掌管教育,还直接培养学生,成效显着。杜琼“学业人深”,刘备时以其为议曹从事。诸葛亮提拔他为谏议大夫,以后升迁至太常(“九卿”之一)。孟光“博物识古,无书不览”,刘备时以其为议郎,诸葛亮提拔他为符节令,以后升迁很快,直至大司农。许慈深通经学,擅长东汉经学大师郑玄之学,刘备时为学士,典掌旧文,诸葛亮提拔他,官至大长秋(“九卿”之一)。 尹默青年时以为益州“多贵”今文经学,便到荆州,跟从司马微、宋忠学习古文经学,从而“通诸经史”。古文经学反对今文经学的谶纬迷信思想,具有一定进步意义。刘备时以其为劝学从事,诸葛亮提拔他为谏议大夫、军祭酒。上述情况表明,诸葛亮辅佐刘禅后,对精通儒家经学而有文化的人,更加重视了。 诸葛亮还注意通过学校教育培养人才。刘备占据益州后,在诸葛亮的协助下,开办教育,以张爽、尹默为劝学从事,掌管教育,以许慈、胡潜为学士,教授学生。诸葛亮为丞相后,以大经学家谯周为劝学从事,掌管蜀汉教育,并且建立太学,置博士教授学业,许慈成为当时着名的博士。许慈死后,儿子许勋“传其业,复为博士”。《晋书·儒林传》称:巴郡人文立,“蜀时游太学,专《毛诗》、《三礼》,师事谯周,门人以立为颜回”。谯周确实是个大学问家,不仅精通经学,而且长于史学。 他培养的学生中,以《三国志》的作者陈寿和《陈情表》的作者李密,最为有名。 为了选用更多贤才,诸葛亮还鼓励属下和各州郡长官向上推荐人才。曾任广汉太守的姚伷,在诸葛亮北伐时为丞相掾,他注意推荐人才,诸葛亮便向僚属们夸奖说:“真诚辅佐君王是没有什么能比推荐人才的作用更大,推荐人才则应让他们各自从事他们所擅长的工作。现在姚掾史刚柔并存,以扩展政治、军事等方面用人的需要,可以称得上渊博典雅。希望大家都像他那样重视这项工作。” 在对官吏的考核方面,诸葛亮也很重视。 诸葛亮考核官吏的标准之一,是“务知人之所苦”,即以官吏对老百姓的态度,是否注意民间疾苦为考查的重点。他把东汉以来贪官污吏鱼肉人民的表现,归纳为“五害”(或“五苦”):(一)“因公为私,乘权作奸”,“内侵于官,外采于民”;(二)“过重罚轻,法令不均,无罪被辜。以致灭身”;(三)“纵罪恶之吏,害告诉(控告申诉)之人”;(四)“阿私所亲,枉克所恨”,“不承法制,更因赋敛”,“诈伪储备,以成家产”;(五)贪图报功,加重人民负担,“民失其职”,无法生存。凡有“五害”的官吏,必须惩罚,没有“五害”的官吏,一定奖赏。在诸葛亮政律约束下。 蜀汉官吏不敢过分为非作歹,欺压人民,政治比较清明。为了有效地考察、识别和使用人才,诸葛亮提出了七条“知人”之道:(一)“问之以是非而观其志”,就是向他提出答案不同的问题,观察他的志向;(二)“穷力以辞辩而观其变”,就是向他提出尖锐的难题,观察他的应变能力;(三)“咨之以计谋而观其识”,就是请他出谋划策,观察他的见识:(四)“告之以祸难而观其勇”,就是告诉他存在艰难危险,观察他的勇敢精神; (五)“醉之以酒而观其性”,就是同他开怀畅饮,观察他的品性和醉酒后所显示的本色;(六)“临之以利而观其廉”,就是让他有利可图,观察他是否廉洁;(七)“期之以事而观其信”,就是托他办事,观察他是否守信用。 这种对人从志、变、识、勇、性、廉、信七方面进行了解、考察的办法,也是七条用人的标准。如麋降都督、绥南中郎将张翼,因讨伐叛乱者南夷豪帅刘胄不力,被诸葛亮撤职当还成都,部下劝他马上离职回去就罪,他认为不合适,说:“不能这样,由于蛮夷蠢动,我讨伐不力,工作不称职,才被征还,可是代替我的人还未来到,我正在战场上,应当运粮积谷,为灭贼储备物资,哪能以黜退之故而废公家之务呢?”继续统摄军队,毫不懈怠,直到代替他的马忠来到时,他才出发。马忠依靠张翼打下的基础,很快平定了刘胄的叛乱。对于张冀以大局为重,“志存公家”,诸葛亮了解之后十分满意,北伐时以他为前军都督,领扶风太守。 诸葛亮通过对官吏的考核给予赏罚升降,使蜀汉的多数官吏能够忠于蜀汉,注意清廉,工作讲究实效。上述情况表明,诸葛亮既注意选用和提拔德才兼备的贤官,又注意对官吏的培养和考核,他的用人养才方针,保证了蜀汉官吏较高的素质,从而使蜀汉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保持着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定的局面。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