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林覆巢而全其遗鸷。(卷五十八《陆逊传)裴《注》)残毁了树林,倾翻了鸟巢,却又保全遗存下来的幼鸟。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孙权北征魏,而派遣陆逊和诸葛瑾攻魏襄阳(今湖北襄阳)。后来孙权无功而还,这样魏就集中兵力来对付攻襄阳的陆逊和诸葛瑾。陆逊和诸葛瑾见形势不妙,便率军回师,可是在回师途中,却袭击了魏的好几个小县。特别是石阳县,当时集市正盛,吴兵突然到来,人们都惊惧呼号,弃物奔走,争相入城自保,到了城门口,都拼命往里挤。因人多拥塞,城门关不上,守门的魏军便自斩杀其民,才把城门关上。吴军又掩杀过来,致使石阳县的百姓死伤和被俘一千多人。对于所俘获的石阳人,陆逊下令士兵不得干扰侵侮,并给予衣服,厚加慰劳。裴松之就吴军这次行动发表议论,认为吴军掩袭小县,致令集市上的人惊骇奔走,死伤、俘获干人,这样做根本无损于魏,徒使无辜百姓遭殃,事毕却又假惺惺地做安抚工作。裴松之便打了上面那样一个比喻。又接着说:“曲惠小仁。何补大虐?”鷇,指尚须母鸟哺养的幼鸟。《尔雅·释鸟》邢禺(疏)曰:“鸟子须母哺而食者名鹜。” 行大虐而施小惠,不过是一种拙劣的政治手腕,主持正义而有远见的政治家不屑于此。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卷五十九《吴主五子传))治理国家要听从人民的意愿,法律和命令要依照时势的不同而改变。孙权的太子孙登,于赤乌四年(公元241年)年仅32岁就死了,临死时上琉孙权,谈了许多有关时政的问题。其中谈到当时因战争壤繁,师旅屡动,致使“郡县颇有荒残”而“民物凋弊”,于是“奸乱萌生”,而法令愈益繁苛,刑罚愈益切重。因此孙登劝谏孙权“为政听民,律令与时推移”,并说:“应该与将相大臣们讨论,审慎地选择适舍时宜的治国办法,宽刑轻赋,均息力役,以顺民望。”为政,就是处理政事、治理国家的意思。推移,就是改变、变化的意思。听民而适时,治国之大经。只有独夫民贼才唯我独尊而不顾人民,只有僵化保守不识时宜者才不知与时推移,这两种人,都只会把国家引向灭亡。 定国之术,在于强兵足食。(卷一《武帝纪)裴《注》引《魏书》)安定国家的办法,在于强兵足食。由于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使当时中国北方的生产和社会经济遭受到严重破坏。特别屉粮食问题。成为当时最尖锐、最突出的问题。当时北方最大的军阀袁绍,他的军人们却靠采食桑椹来充饥。而盘据江淮一带的袁术的军队,却靠捕食鱼蚌来填饱肚子。许多军阀和豪强势力,都由于无法解决粮食问题而崩溃瓦解,不战自破。当时曹操首先看到了解决粮食问题的严重性和紧迫性。所以到了公无196年,曹操“破黄巾,定许得贼资业”之时,便采纳了枣祗和韩浩等人先后向他提出私服的兴建以及屯田的建议,在许下大规模实行屯田制,并说了上面这样两句话。他还总结历史经验说:“秦人因为重视农业而兼并了天下。汉武帝因为实行屯田而安定了西域,这都是前人为我们树立的好榜样。”就从当年开始,曹操下令募民在许都周围实行屯田,“得谷百万斛”。接着他又在各州郡推广屯田,并建立起一整套有关军屯和民屯的制度,大获成功,结果“所在积谷,征伐四方,尢运粮之劳”,为他统一和安定北方,打下了基础。曹操的这两句话,既是古代为政治国的经验,对今天也同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如果一个国家经济贫困,连人民的温饱都解决不了,那就不可能强兵,也就不可能有国家和社会的安定了。 (责任编辑:admi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