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1SG三国私服,三国群英传私服,三国SF发布网

当前位置: 主页 > 三国私服架设 >

马岱还小所以当时凉州最威望的2人是韩遂和马超

时间:2012-12-23 15:58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曹植因受曹丕的排斥和冷遇,抱利器而无所施,常自郁愤。曹丕死后,明帝即位,曹植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于是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他上疏朝廷,以求自试。疏文中抒发了自己欲求尽忠报国、甘愿为国献身的壮志,也顺便言及用兵之道,说了上面那两句话。

  曹植因受曹丕的排斥和冷遇,抱利器而无所施,常自郁愤。曹丕死后,明帝即位,曹植心中又燃起了希望之火。于是在太和二年(公元228年)。他上疏朝廷,以求自试。疏文中抒发了自己欲求尽忠报国、甘愿为国献身的壮志,也顺便言及用兵之道,说了上面那两句话。豫,通预。难,在这里即指敌情。临敌制变,是一条重要的用兵原则。而曹植能说出这样的精言,说明他也颇懂得军事。

  有人批评诸葛亮处狭小之蜀,兵不满五万。不闭关自守,却连年出兵征魏,空劳师旅,而无尺寸之功,徒使国内受其荒残,西土苦其役调,是不自量力的做法。吴人张俨不同意这种说法,他作<默记>一书。在<述佐篇>中为诸葛亮辩解说。以小征大。自古有之。商汤以七十里之国而王天下。周文王以百里王天下,都是靠征伐而定。战国时的乐毅,弱小之燕而齐七十余城,也是以小征大的范例。刘备生前,与曹操相比,兵士的多寡,力量的强弱。也不可同年而语,却也常常打胜仗。那么诸葛亮何以不可出军而图敌邪?接着便说了上面那几句话,以说明打仗不能只凭土地的广狭和人马的众寡来论胜负。地广人多固然是有利条件,但未可必胜;地狭人少固然不利,但未必必败。决定战争的胜负有多方面的因素,但以奇制胜,以智制敌。则是每一个军事指挥家都应该十分重视的。

  这是当时着名的诗人王粲的两句诗。曹操经过赤壁之战退回北方后,对南方开始采取以防御为主的方针,而把军事进攻的重点转向了当时尚未能控制的关西地区(包括关中、陇右)和汉中。当时关中地区主要被马超和韩遂两支势力所控制,而汉中则有张鲁政权。公元211年春,曹操开始了向关西的军事行动,到这年9月打败了马超和韩遂,控制了关中的大部分地区。接着,曹操又用了三年时间,进一步肃清了马超、韩遂的残余势力以及其他一些割据势力,到214年,便控制了整个关西地区。215年,曹操叉降服了张鲁政权。在不到五年的时间里,曹操在军事上能够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诗人王粲对此感到无比的兴奋和喜悦,情不自禁地写了一首诗来讴歌曹操的武功。这里所录的。就是这首诗的开头两句。从军打仗确实是苦事,而且难免流血牺牲。但如果是为了正义和进步的事业而战,人们就会以苦为乐。这就是诗人所谓但问所从谁。

  公元189年,刘表出任荆州l刺史。当时荆州的形势十分严峻:北边有袁术的势力,江南一带宗贼(大宗族豪强的私家武装集团)昌盛,还有长沙太守苏代称雄割据,而华容(在今湖北潜江南)有贝羽作乱。刘表单人匹马上任,对荆州的形势十分忧虑。他问部下:宗贼猖獗,袁术也想乘机南侵,我想征兵。又怕征集不到人马,你们看该怎么办?蒯越(后来做了刘表的大将)向他献策,一开始就说了上面那两句话。接着分析道:袁术勇而无断,苏代、贝羽都是武人。不值得忧虑。宗贼多贪暴。为下民所患,若加利诱,其众必来。君诛其无道。抚其众而用之,则一州之人。闻君盛德,一定纷纷归附。兵集而众附,君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很快就可平定。袁术就是发兵前来,也不可能有所作为。刘表用蒯越之策。果然很快就平定了荆州。胜负的根本。在人心的背向,而不在兵的多寡。得人心者。尽管一时寡弱。

  

 

苏代

 

晋人袁准在其所作袁子一书中说,有人问他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于是谈了一番对诸葛亮的看法,其中谈到诸葛亮用兵时,他称赞诸葛亮的军纪严明,队伍行军在外。不抢夺民财,不侵扰百姓,就如同在国中一样,并说了上面那句话来加以形容。正因为这样。诸葛亮的军队能够深得百姓拥护,以致于出兵之日。天下震动,而人心不忧。袁子对诸葛亮的军纪的赞扬。难免掺入了个人理想的成份。但如能真正做到军纪严明而兵出如宾。这样的军队就真正是文明的军队。也一定是深受人民拥护而最富有战斗力的军队。

  齐王曹芳嘉平五年(公元253年)。吴太博诸葛恪发兵20万攻魏淮南,包围了魏的新城(今安徽台肥)。与此同时,蜀将姜维也发兵四万攻魏。魏抚军大将军司马师问他的部下虞松:现在东西方都有事,两方面军情都很紧急,而将领们又都有些泄气,你看怎么办?于是虞松回答了上面那两句话。他还进一步分析吴、蜀双方的情况,指出敌人看似强大,实际并不可怕,抓住他们的弱点,都有办法可破。司马师采纳了虞松的意见,成功地击退了吴、蜀的进攻。不被敌人表面的气势汹汹所吓倒。冷静地分析敌我双方的形势。看到敌人的弱点和自己的优势。以己之强。攻敌之弱,就可以取得战争的胜利。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荆州,刘表之子刘琮举荆州降曹。当时依附于刘表的刘备猝不及防,只得逃往刘表的长子所驻守的夏口(即今湖北汉口)。而曹操的军队正以日行军三百多里的速度追杀上来。情况万分危急。当时孙权正在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观望成败,于是诸葛亮向刘备请求去劝说孙权。以求联合抗曹。诸葛亮见了孙权,向他分析形势,指出曹军虽众,但并不可怕。他们有许多弱点,特别指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战斗力已大大削弱。并举例说:听说曹军追赶刘豫州(指刘备。因刘备曾做豫州牧),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余里。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弩。是一种利用机栝发射箭的弓。鲁缟,是古代鲁国出产的一种非常轻薄的白色生丝绢。人多势众本是优势,但经过长途跋涉和急行军。致使人马疲弊。优势便会转化为劣势。就像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一样。因此保持部队具有旺盛的战斗力而避免不必要的损耗,是每一位军事指挥人员都应该十分注意的。

  公元220年5月。原来活动在冯翊一带(在今陕西西安东北)的一支反叛势力的首领郑甘和王照,率领着他们的部众前来投降魏王。还有一支原来不臣服的少数民族,史称卢水胡(大约生活在今河北青龙、迁安一带)。也来投降。魏王曹丕接到他们的降书后,非常高兴。并将降书宣示于朝。说:前此,有人想让我出兵讨伐鲜卑(盖指东鲜卑,在辽宁赤峰一带)。我没有听从,结果他们自己来投降了。又有人想让我今年秋天讨伐卢水胡,我没有听从,现在也来投降了。从前(指战国时)的魏武侯一谋而当。便有自得之色,受到李悝的讥讽。我今天说这样的话。并不是自以为是。只是认为能够坐而降敌,其功劳大于动兵革。坐。喻不出兵。动兵革,就是打仗的意思。坐以降敌,兵不血刃,自古就是用兵的最上策。

  魏少帝曹芳嘉平初年,蜀大将姜维率众依麴山在今甘肃东南部)筑二城,使句安、李歆二将守之。魏征西将军郭淮与雍州刺史陈泰商议对策。陈泰认为,麴城虽固,但离蜀险远,当须运粮。今围而取之,可兵不血刃而拔其城。虽有救兵。但山道险阻。非用兵之地。郭准同意了陈泰的意见,派兵包围了麴城。守城兵大困。姜维率兵来救,驻扎在牛头山(在今甘肃岷县南),与陈泰军相对。陈泰说:兵法贵不战而屈人。接着又说:现在我们如果能断绝牛头山的山道,使姜维进退无路,那他就肯定要被我所擒获r。于是命令将士坚守壁垒而勿与蜀军战,同时分遣人马以断绝姜维的归路。姜维闻讯恐惧,引兵退走。结果麴山二城皆降魏。用陈泰之策,不动刀枪,不伤一兵一卒,就降蜀二城,这就是所谓不战而屈人。麴山战例,很值得后世用兵者借鉴。

  魏甘露二年(公元257年),征东大将军诸葛诞据寿春(在今安徽寿县东南)反,吴也派兵来寿春支援。魏大将军司马昭率大军讨伐,采取围而不攻的办法,使诸葛诞不战而自困。围了不到一年,寿春城不攻而克。寿春城破之后,有人认为城中有吴兵。吴兵家属都在江南,不能为我所用,因此不能饶了他们。应该把他们全部坑杀(活埋)。司马昭于是说了上面那两句话,并且说,杀了他们的元凶就可以了,吴兵能够生还。正可显示我中国(中原之国,这是魏自称)的宽宏。于是对吴兵一个也没杀。全国。是说不杀伤敌人的一兵一卒,就使敌国完全地、整个地降服于我。用兵以全国为上。这是一条古今不易的军事原则。

(责任编辑:admin)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发表评论
请自觉遵守互联网相关的政策法规,严禁发布色情、暴力、反动的言论。
评价:
验证码: 点击我更换图片